鄱阳湖再遇枯水期 明代“千眼桥”重现人间

鄱阳湖再遇枯水期 明代“千眼桥”重现人间

近日,由于持续的高温和降雨不足,鄱阳湖的水位不断下降,提早进入了枯水季节。9月22日,在鄱阳湖多宝乡蒋公岭附件的区域中,一座历史悠久的“千眼桥”得以重见天日。

鄱阳湖再遇枯水期

这座古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31年,其全长达到2657米,设计有949个桥墩和948个桥孔,因此得名“千眼桥”。在鄱阳湖水位高涨的时期,桥体大部分时间都隐没在水面之下,只有当水位降至10.5米以下时,才会完整露出水面。

鄱阳湖再遇枯水期 明代“千眼桥”重现人间

根据9月22日18时的监测数据,鄱阳湖都昌水文站记录的水位已降至10.2米,这一低水位使得整座桥体完全露出。这座桥梁全部由花岗岩建造,在明朝时期,它曾是湖区两岸居民往来的重要通路。自2016年起,江西省对千眼桥实施了全面的修复工程,成功地还原了其原有的风貌,并使其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对象。

鄱阳湖再遇枯水期 明代“千眼桥”重现人间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科技角 » 鄱阳湖再遇枯水期 明代“千眼桥”重现人间

相关文章

评论 (0)